极悦娱乐

你的位置:极悦娱乐 > 新闻动态 > “妈妈, 他们不跟我玩”, 有远见的父母, 会告诉他3句话
“妈妈, 他们不跟我玩”, 有远见的父母, 会告诉他3句话
发布日期:2025-08-05 17:40    点击次数:92

朋友说,她女儿放学回来,眼眶红红的。

我问:“怎么了?”

她说:“女儿低着头问我,‘妈妈,为什么他们都不跟我玩?’”

孩子在玩耍时被排斥在外,心里肯定不是滋味。我们大人听了,也会替孩子难过。

不过,我们会经常假装没事,安慰他:

“不玩就不玩呗,你找别人玩嘛,自己玩也行啊。”

孩子虽然当下不说话了,但我们心里其实清楚,这种事对一个孩子来说,不是那么容易翻篇的。

孤立、排斥、被忽略,这些都是社交里的“隐形伤害”。

它不像考试失利,成绩单上有分数,下次努努力就好;也不像被批评,有明确的矛头,下次避免就好。

它很难讲清楚,但对孩子心里的冲击,并不轻。

当孩子说“妈妈,他们不跟我玩”时,有远见的父母,会告诉他3句话。

一:“关系,不是讨好出来的”

很多孩子,第一次在人群里感觉到“边缘化”,往往是因为太努力想融入了。

明明不喜欢某个游戏,却硬着头皮去玩,只是因为“大家都在玩”;

明明被抢了玩具,却不敢说“不”,只怕一说就会被嫌烦。

他们以为,只要配合大家的喜好、把自己变得“好相处”,就能留在圈子里。

我曾看到一个小女孩,跟几个大一点的孩子一起玩。

别人说什么,她都附和说“对”,别人要她做什么,她都点头说“好”。

等到她想说一句自己的主意,另外一个孩子随口怼了一句:“你别说话,真烦人。”

她一下就安静了,眼睛里的光,立马暗下来。

她妈妈看见后,拉着她说:“不开心的话,我们就回家吧。”

女孩默默跟着妈妈走了,可我想,那个孩子心里,可能已经悄悄对自己说了:

“是不是我不够好,所以他们不喜欢我?”

这种情况,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:

“不是你“做对了”,大家就会喜欢你的。

任何一段关系里,你都不是必须“低人一等”地存在。

如果靠牺牲自己的感受,来留在一个群体里,那这个群体,并不值得你这么做。”

二:“你感到孤单,不代表你有问题”

有时候,孩子一个人玩,我们大人第一反应是担心:是不是他不够外向?是不是不会交朋友?是不是不合群?

但其实,这些想法,本身就是个误区。

我家楼下有个小男孩,长得很乖巧,一见人就很礼貌地打招呼,但我就是很少看见他跟别的孩子一起玩。

我有次忍不住问他奶奶:“孩子是不是不喜欢跟人玩啊?”

奶奶说:“不是他不想玩啊,是别人不带他玩。”

后来我发现,这个小孩并没有任何“问题”,只是比一般孩子更安静,敏感。

别的孩子在草坪上跑着闹着,他就在一边静静地看蚂蚁搬家、摆弄小石子。

有一次,我主动陪他玩了一会儿,问他:“你怎么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呀?”

他歪着头,想了一会儿才回答我:“因为我觉得,他们玩的那些没什么意思,但我玩这些,他们又觉得没意思。”

我听完突然就明白了:很多时候,孩子孤单,并不是因为他有问题,而是因为他还没找到“合拍的人”。

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喜欢追跑打闹,也并不是每个孩子,都能融进那些热闹的小团体。

我带布妞也是,之前在小区里,她有个一直玩的玩伴,两个女孩子几乎不去室外玩,只在室内玩过家家、布娃娃。

但她们玩五天有三天会吵一次,然后好几天都不玩。

一开始,我也会想,是不是布妞交友、说话、处理方式有些问题?会不会是布妞不爱动不喜欢去室外玩,才容易有矛盾?

但回老家后,我惊讶地发现,她跟老家一位小伙伴,天天都能玩到一块,而且基本都是室外蹦跑、打闹,玩到不想回家。

这时我才发现,“孤单感”并不意味着,这个孩子有问题,它更可能说明的是:

孩子已经开始认真思考,自己在关系中的感受,开始明白,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相处方式。

我们真正该告诉孩子的是:

“你一个人玩,不代表你哪里不好。有些人喜欢热闹,有些人喜欢安静,你只是有自己的节奏。”

我们还可以引导他找到同频的人,比如:

“要不,咱们下次留心看看,有没有哪个小朋友,也是一个人玩、也在观察小虫子、看花看草的?你可以试着去问一句:‘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?’”

三:“你有选择和谁在一起的权利”

很多孩子以为,交朋友就是:我要合群、要被喜欢、不能“被剩下”。

所以即使跟一些人玩得很不开心,也不敢离开。

他们心里会想:“不跟他们玩,我就没人玩了。”

可是孩子不知道——其实,你不是“只能被选”,你也可以“自己选”。

你可以选择,不参与让自己不舒服的游戏;可以选择,不靠近那些总是取笑自己的人;可以选择,寻找真正理解自己的人。

有个妈妈跟我说,她儿子天天跟一群孩子玩,但那群孩子经常欺负他、让他当“跑腿的”,一不听话就不理他。

她劝儿子:“别跟他们玩啦。”

孩子说:“可我不跟他们玩,就没人跟我玩了啊……”

后来老师留心了一下,发现另一个角落有个孩子也很安静,不怎么参与主流的“圈子”。

老师试着让他们当同桌,结果他俩,竟意外地合拍。

原来,他不是“没人可选”,只是还没发现,自己也有“主动靠近别人的权利”。

我们常说孩子要有“社交能力”,其实更重要的,是让孩子知道他们有“社交选择的权利”。

他不是只能被动等待,而是可以主动选择:我愿意靠近谁,我希望怎样被对待,我不喜欢什么样的相处方式。

不是每一个“圈子”,都值得你挤进去。

重要的是,你有没有找到那个能让你自在、让你舒服的方向。

孩子只有知道他有“选择”的权利,才不会在每一次被冷落、被拒绝之后,把伤害都归咎到自己身上。